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发展规划司 > 乡村振兴

山东:坚持以片区建设为抓手 高质量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日期:2025-08-21 作者: 来源: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 【字号: 打印本页

近年来,山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遵循乡村发展建设规律,因村因地制宜,聚焦群众需求,以区域相邻、功能相近、产业相连、配套相通的若干村为基本单元,连片规划、连片建设、连片发展,自下而上基层探索与自上而下总结推动相结合,探索形成一整套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做法,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益经验。

一、做法成效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践中,山东深刻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理念方法和推进机制,针对村庄普遍散小弱,单个村庄功能不健全、难以系统布局、推进不好聚力等问题,在临沂、枣庄等地积极探索多个村一体谋划实施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及时提炼总结,探索提出以片区为抓手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在全省范围内安排部署,全省梯次建设片区1959个,覆盖行政村近2万个,占全省行政村近40%,有效破解乡村发展瓶颈,每个片区围绕12个优势主导产业推动多种新业态共生共融,基本实现片区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村内道路户户通,村庄干净整洁有序,医疗、养老、教育等民生服务全覆盖,实现了乡村面貌整体

(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部署推进。做实“一把手”工程。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先后召开中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平原地区现场推进会,对深化片区建设推动乡村发展提档升级作出安排部署。构建1+3+N政策体系。制定出台《关于推进乡村振兴片区建设的指导意见》,配套实施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国有企业助力、督查激励办法等政策措施,各市县结合实际细化制定片区建设导引、标准、行动方案等。建立“条+块”协同推进机制。省市县都建立了农业农村部门牵头,组织、发改、财政等23个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推进机制,年初细化重点工作,定期调度进展情况,年底部门述职,并将进展成效纳入省直机关服务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市级党委和政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

(二)因村因地精准划片,有序规划布局。合理划定片区。区分沿黄、沿海、平原、丘陵、山区不同区域,按照资源禀赋、经济水平、村庄集聚度,在明确中心村基础上合理确定片区范围,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平原地区1015个村,山区丘陵810个村,沿海地区58个村。全省共划定片区3860个,覆盖了70%左右的行政村。科学编制规划。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团队编制片区规划,逐村调研听取群众意见,统筹谋划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明确建设重点和实施步骤,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梯次推进建设。按照省级主导、市级统筹、县级主体逐级创建认定的程序,每年规划建设片区300个左右,其中省级70个、市级100个、县级130个,优先支持产业基础好或有较强资源优势、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强、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片区。

(三)连片统筹建设,提升乡村发展整体质效。坚持从群众急难愁盼中找准片区建设发力点和突破口,制定片区建设导引,协同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产业连片发展。每个片区围绕12个优势主导产业,联村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种养基地,统筹配套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直播电商、游客服务等设施,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农文旅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临沂市聚焦片区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已培育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特色产业24个,打造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305个,建成“沂蒙乡愁”精品民宿166家。乡村建设连片提升。结合实施农村基础设施网建设行动,聚焦短板弱项推动片区内公路、产业路、景观路串联循环,农村改厕与生活污水治理统一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显著提升基础设施完备度。依据片区人口分布情况,按照30分钟生活圈”标准,合理配置建设幼儿园、养老联合体、民生综合体,全域改造村卫生室,实现片区内公共服务便捷高效。乡村治理连片提效。开展村党组织“跨村联建”专项行动,由镇街干部或中心村党组织书记任片区联合党组织书记。建立片区内“强村帮弱村、大村带小村”机制,协同推进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共同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实现深度融合、利益共享。

(四)拓展多元化投入渠道,强化资金保障。专项资金奖补。分级设立乡村振兴片区建设奖补资金,每个省级片区由省财政奖补20005000万元,已累计投入资金108.4亿元,带动市县投入57亿元。行业资金统筹。各行业部门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的原则,支持以县为单位将涉农项目等优先在片区落地实施,省级片区累计统筹资金96亿元。菏泽市成武县统筹水利、交通、环保等10余项财政资金1.1亿元,集中投向3个片区,办成了一批农民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金融积极赋能。搭建金融数智服务平台,推动金融机构与片区项目精准对接,具备条件的优先予以支持。2024年末,全省储备的片区乡村建设项目授信、用信金额分别为1193亿元、629亿元。

(五)内外协同发力,增强自我发展动能。创新农民参与机制。为激发农民参与片区建设的积极性,出台《关于加强村级组织自行实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把内容技术简单的项目交给村里实施,工程成本平均降低30%。连片整合零散闲置资产,累计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5.1万宗、废旧坑塘6000余处,引导农民群众以出租、入股等形式发展民宿、垂钓、养老等,拓展增收渠道。创新社会动员机制。实施国有企业助力乡村振兴行动,从省属国企、驻鲁央企中选取90个企业与103个片区结对协作,推动企业优势资源在片区落地,累计完成投资53.4亿元。依托已建成的1万个乡村振兴驿站,每年组织涉农院校上万名师生,深入片区开展规划建设、科技推广等服务。开展“寻找乡村振兴合伙人”行动,为落地548个项目招募合伙人702名,吸纳就业3.6万余人。

二、经验启示

山东在统筹县乡村布局基础上找到了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这一有效抓手,推动产业联动、设施联通、服务均等、治理协同,促进了片区内村庄分工协作、抱团发展,形成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组织方式、工作机制和要素集聚模式,值得同类型地区学习借鉴。

(一)组织上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山东始终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片区建设发展全过程,构建了省市县联动、各部门协同的责任体系、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探索了党组织“跨村联建”工作机制,突破了单个村的边界约束,通过以大带小、以强带弱,有效凝聚发展合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坚决把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落到实处,也要注重创新方式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形成强有力的乡村振兴组织保障。

(二)谋划上坚持规划引领。山东顺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选择区域相邻、功能相近、产业相连、配套相通的若干村庄,科学编制实施片区规划,打破行政边界、拓展发展空间,推动在更大范围内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较好破解了单个村庄资源分散、需求不完整而整县整乡难以精准施策的问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坚持统筹谋划、系统设计,在县域镇村布局和村庄实用性规划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实际合理划分单元,以片区组团等方式编制高质量规划,一体推进实施,为全面系统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引领。

)推动上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山东立足农民群众实际需求,引导农民深度参与片区规划编制、发展建设、协同推进等,有效激发了农民自我管理、参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把农民满不满意作为制定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不搞整齐划一,不大拆大建,注重保持乡村风貌,让农民更大程度参与决策、投身建设、真正受益。

)实施上坚持协同推进。山东锚定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探索了以片区为单元统筹推进乡村五大振兴重点任务落实落地的有效实现方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坚持系统观念,围绕全面提升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谋实抓手平台载体,实施各具特色的本地版“千万工程”。

)要素上坚持集成集聚。山东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构建与片区建设相适应的多元化投入、人才引育用、资源资产盘活利用等机制,吸引人地钱等要素向片区集聚,形成全要素推进“五个振兴”的规模效应。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真金白银投、真刀真枪干,聚合要素、集成投入到具备建设条件的领域、规划上看得准的区域,提高资源要素配置的整体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