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千万工程”引领新探索 片区组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近年来,浙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重要指示批示和考察浙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持之以恒推进“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广大农民群众的基础上,适应形势变化、要求提升,聚焦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持续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因地制宜引导具有互补互促条件的乡村实行多村合作、跨区组团发展,探索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体提升的乡村全面振兴新路径,构建了美丽成片、产业成群、服务成网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有效解决了以村为单元发展存在的要素制约与协同不足、资源分散与产业同质、区域设施与服务不均等难题,实现了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乡村产业整体布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文明乡风互融互兴,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有益参考。
一、系统谋划,瞄准片区组团发展方向
(一)制度创新,完善顶层设计。2020年以来,浙江将乡村片区组团发展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先后制定省委一号文件、《浙江省“千万工程”条例》,围绕推进城乡融合、促进共同富裕目标任务,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联动提升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海岛发展建设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2025年,浙江省委农办等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细化片区组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整体发展思路、方向和举措,推动组织共建、规划共绘、产业共富、运营共赢、设施共通、环境共美、服务共享,促进“千村联万村、全域共同富”,计划到2027年底建设500个组团片区,辐射带动3000个以上周边村联动协调发展。
(二)理念创新,明确推进原则。坚持党建引领。在不打破行政区划、不增加管理层级前提下,设立片区村党组织联席机制,以党建联建破解行政区资源碎片化难题,促进资源统合、产业发展、区域共治、人才集聚、组团服务。坚持共建共享。建立片区各村利益共享、分配和保障机制,实现合作共赢,促进片区健康可持续发展。健全农民参与片区建设机制,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共同融入产业发展,共建美好家园。坚持底线思维。严格落实“四不得、四防止”,即不得侵害农民群众利益、不得改变村集体资产所有权、不得破坏乡村肌理、不得突破耕地和生态保护以及文物保护红线,防止人造盆景、防止“拉郎配”、防止违规举债、防止大包大揽。
(三)实践创新,探索有效路径。合理规划布局。立足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编制“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专项规划,县级规划明分类、乡镇规划定边界、村庄规划落布局、乡村设计提品质,统筹推进村庄建设、产业发展、交通联网、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因地制宜划片组团。根据不同村庄特点建立党建引领、经济发展、设施服务等5方面12项片区组团指标,由农业农村、组织、发展改革等部门联审确定重点村。以重点村为节点,联结若干个地理区域相邻、资源禀赋相近、产业特色相似的村进行组团,明确片区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建设任务等内容。目前已启动建设226个片区,辐射带动1447个周边村发展。
二、“三美”融合,共绘片区组团共富图景
(一)发展美丽经济,实现“一村富”到“一片富”。统筹布局强产业。引导片区内各村立足资源禀赋,共商共议谋划乡村产业,统筹安排生产、储存、加工等设施,推动片区内产业链整体布局、特色产业集群式发展,形成差异化、互补化发展格局,有效破解产业发展规模小、链条短、同质化问题。乡村运营塑品牌。依托片区产业特色和文化底蕴,引导各村统一品牌设计,打造具有高辨识度的“一片一IP”。引进第三方乡村运营团队或职业经理人等专业人才共同参与片区运营,发挥其在盘活资源、对接市场等方面优势,降低村集体直接经营风险。利益联结奔共富。坚持强村带弱村、先富带后富、区域共同富,通过资源盘活、抱团置业、投资入股等方式引导各村共同参与产业分工、业态创新、市场开拓,建立“集体+集体”、“集体+公司+农户”等不同类型利益分配方式,打破单村“抢客撕破脸”窘境,实现片区共享“流量包”,增值收益惠及村集体、农户和市场主体。
(二)塑造美丽风貌,促进“一村美”向“一片美”。擦亮片区“底色”。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切入口,围绕农村厕所、田园环境等七大重点领域,在片区内统一资金保障、评价体系与管护标准,构建长效管护机制,推动片区内卫生户厕愿改尽改、家家垃圾分类、村村截污纳管。塑造片区“韵味”。统筹推进片区内农民自住房微改精提、古民居修缮保护、危旧房拆改整治、闲置房改造盘活,实施道路硬化、沿线彩化、节点亮化、配套优化“四化提标”工程,建立健全设计、施工和运维全过程管理体系,提升片区乡村风貌整体性和协调性。打造片区“风景”。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片区内打造生态优美、空间优化、整洁温馨的乡村公园、乡村田园、乡村家园,塑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浙派和美乡村。
(三)共享美好生活,推动“一村享”到“一片享”。促进基础设施同标同质。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布局片区基础设施,推动片区内水电路气网同标同质,重点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一村一站(点)”全覆盖,快递物流服务“县到村一日达”覆盖率80%以上,有效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难题。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制定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1+X”政策体系,省级出台指导意见,相关部门分领域制定专项政策,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统筹安排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在片区内差异化布局“中心服务区”+“功能服务点”,统一配备具有远程诊疗服务的村卫生室、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老年助餐点、托育设施等,建成“20分钟便民服务圈”。促进文明乡风互融互兴。整合片区不同村庄文化资源,利用片区闲置农房等乡村“微空间”,动员基层文艺骨干、乡土文化人才培育打造“文化庭院”、“艺术街巷”等片区文化空间,推广移风易俗“浙十条”倡议,深化“浙风十礼”乡村实践,全面提升乡村文明风尚。
三、强化机制保障,激活片区组团发展动能
(一)建立分层分级协调机制。成立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工作专班,省委副书记、副省长担任召集人,下设兴村组专门负责乡村片区组团发展、常态化运营。市县层面组建专班,谋划实施专项行动,协调部门条线项目向片区组团倾斜。片区层面建立议事协调机制,吸纳机关单位、国企、社会组织等参与,县乡领导班子成员或重点村党组织书记担任负责人,跨乡镇片区由县级统筹、跨县域片区由市级统筹,提级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对涉及片区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重大事项,组织片区各村党组织书记召开村务联席会议研究确定。
(二)完善要素支撑政策。在资金投入上,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整体运营模式,强化存量资金统筹,加大增量资金支持,整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共同富裕示范带建设等项目资金集中支持片区建设重点项目。省级财政设立片区组团专项资金,每个片区最高补助8000万元。2020年以来,撬动地方和社会投资超220亿元。在人才引育上,建立组团引才机制,在人才补贴、技能培训、创业辅导等方面下功夫,出台农创项目优先立项、租金扶持、低利率信贷等优惠政策,推出“青创贷”、“农创保”等定制化产品,配套公寓、食堂等生活服务设施,为返乡青年提供拎包入住的创业服务,推动人才资源在片区内共享共用。在土地供给上,加强土地综合整治、低效用地再开发、城镇有机更新等政策联动,盘活存量用地、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优先保障片区组团重点项目用地需求。
(三)健全督促落实机制。组织开展片区组团省级资金补助项目申报,建立项目清单明确具体项目内容,建立责任清单划定各环节责任主体,建立时间清单细化每个节点完成时限,滚动式推进项目建设,全程实时跟踪项目进展,定期公开晾晒各项目推进成效,对进展滞后的及时预警,形成闭环管理。实行项目绩效考评与奖补政策挂钩,对建设进展快、创新亮点和成效突出的地区,给予适当激励支持;对工作组织不力、未按要求实施项目或发展未达预期成效的,督促整改并核减专项资金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