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聚焦生态农业 强化政策支持 打造农牧业绿色发展新模式
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始终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提出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针对不同类型区域,以建立农牧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探索先进农牧业生产模式为重点,积极推动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以下简称“先行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强化政策资金保障,健全绿色发展支撑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把加快先行区建设纳入自治区党委一号文件,加大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支持力度。在政策扶持、项目安排上优先向先行区倾斜,确保先行区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强化项目服务支撑。统筹整合绿色高质高效、化肥减量增效、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资源环境等相关项目资金9.5亿元,支持杭锦后旗、科尔沁右翼前旗、敖汉旗、察哈尔右翼前旗等4个先行区建设,省级财政安排1000万元支持杭锦后旗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试验站。构建绿色发展体系。出台《关于推进国家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专章部署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高质量构建农牧业绿色发展体系工作,围绕高效节水、农业面源污染、绿色防控、草畜一体化等,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
二、建立统筹协作机制,健全绿色发展评价体系。强化部门联动。加强与发改、林草、生态环境等部门沟通协作,建立先行区协同推进机制,在项目立项、技术创新等方面优先支持先行区建设。强化技术支撑。与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对接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大技术、人才支持,为先行区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总结形成小麦高质高效绿色生产技术集成、麦后复种多元栽培、奶牛粪污资源化利用与种养结合、盐碱地综合改良等农业绿色技术模式,为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强化评价评估。探索建立自治区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委托第三方机构聘请农业、畜牧业、财务等方面专家,连续两年对自治区内先行区年度工作情况进行监测评估,指导各地总结建设经验、梳理存在的问题,为调整优化支持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三、探索先进生产模式,助力农牧业绿色转型升级。强化全链条支撑体系建设。杭锦后旗以国家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试验站建设为核心,建立绿色发展全链条支撑体系。开展全链条“产学研用推”绿色发展研究,制定标准化技术规程30余项。建设奶牛大数据中心、固定观测试验站等农业科技平台8个,实现部分数据自动采集、数据汇交、平台对接,科学监测绿色发展相关指标数据。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察右前旗引入固液分离卧床垫料再生系统设备,生产奶牛垫料,日可处理1500头奶牛产生的粪污,形成“粪污处理与垫料供应”相结合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在废能变动能方面,冬季利用工业园区废水余热,为智能温室供热,将废气中的二氧化碳作为番茄种植肥料,每年可从余热中提取热量29万吉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8万吨,为“能源双控”树立样板。打造旱作农业新样板。敖汉旗以旱作节水为主线,集成配套全生育期旱作节水技术模式,大力发展坡改梯旱作节水农业,通过“科技+品牌+规模+渠道”产业模式,大面积推广使用谷子导航精量播种技术,打造生态农业、旱作节水农业新样板。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科右前旗探索建立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321”模式,即建立“企业—村—镇”3类回收站点、“进销存—废弃物回收”2本监督台账和1个处理中心,引进专业处理单位,对包装废弃物无害化集中处理,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年均回收处置率达85.2%。建立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全链条管理模式,将地膜离田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挂钩,倒逼使用者主动离田,实现地膜从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全链条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