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上 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举办的“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会”及相关活动在贵州省铜仁市举行。此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绿色发展的方向与路径——未来将围绕优化规划布局、强化统筹协调、加快科技赋能、推进生态价值实现等重点方向持续发力,激发各方绿色转型内生动力,让农业绿色转型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齐聚一堂,交流经验、凝聚共识,共同擘画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现代农业新图景。
会议传递出的信息令人振奋:近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稳产保供与增绿转型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已然形成。
——“吃得更丰富更安全”更有保障。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已突破8.6万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百姓的餐桌更丰富、更安全。
——资源节约与保护之“弦”拧得更紧。耕地是农业的命根子,通过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全国耕地平均等级较十年前提升0.35个等级。节水农业深入人心,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亩均实际灌溉用水量减少14立方米,每年农田用水总量减少36亿立方米。
——产地环境“减负”与“增值”并行。化肥农药利用率持续提升,施用量连续7年保持下降态势,已回归至本世纪初水平,而粮食产量却是当时的1.5倍。这“一降一升”的背后是科技的力量,也是绿色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同时,秸秆、畜禽粪污等“放错地方的资源”正加速转化为“绿色财富”,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遍地开花。
——绿色低碳产业链条加速延伸。从田间到餐桌,节粮减损成效显著,三大主粮机收损失率持续降低,近三年挽回粮食损失超过500亿斤。冷链物流网络的完善,提升了农产品保鲜能力,减少了农产品损耗,让更多优质农产品高效抵达市场。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需要因地制宜的探索与实践。会上,一些地区的创新做法提供了有益借鉴。例如浙江的“肥药两制”改革,从供给侧入手,实现化肥农药用量“十连降”;湖南打造“三高一低”等绿色高效栽培模式,将先进适用的绿色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新疆则在高效节水上下足功夫,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田建设,在广袤的西北大地上书写着精细用水文章……
绿色发展,更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会后接续举办的“金融助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培训班”及“银企对接 金融助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对接活动”,为产业与资本搭建了合作桥梁。对接活动现场,六家农业企业代表登台路演,与多家银行达成合作意向,释放出金融助力农业绿色项目的积极信号。
“随着数字技术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过去金融机构‘不敢投、不愿投’的局面正逐步改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吕开宇认为,当前,无论是政策环境、技术基础还是机制保障,都已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为金融深度参与农业绿色转型铺平了道路。“我相信,未来只要我们持续深化政、银、保、担、企、投协同发力,一定能推动农业绿色转型迈出更大步伐。”吕开宇说。
山东是金融助农的典型之一。“目前,山东正与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合作推出‘绿色惠农贷’‘碳汇抵质押贷’‘海洋牧场贷’等专项产品,用来支持农业减排固碳、生态保护、循环农业等项目。”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绿色发展处四级调研员王彤介绍,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涉农贷款余额4.13万亿元,绿色贷款余额2.6万亿元,增速显著高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
“十五五”时期是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阶段,农业绿色转型任务紧迫。当前我国农业仍面临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与会者认为,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标准化生产、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发展循环农业,同时构建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推广精准农业与智能装备,全面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竞争力。
(《农民日报》2025年10月10日 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