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发展规划司 > 工作动态

梵净山下 绿色产业叩开致富大门

日期:2025-10-10 作者: 来源:农民日报 【字号: 打印本页

   清晨的梵净山麓,雾气如轻纱般萦绕在茶园间。地处贵州省铜仁市的江口县,素有“梵天净土”的美誉,梵净山孕育了清冽的水源和洁净的土壤,原生态、无污染的环境,为孕育高品质农产品奠定了自然根基。近年来,江口县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以生态为基,绘就绿色发展、富民增收的新图景。

  一片茶叶香飘万里

  沿着蜿蜒的山路驶入坝盘镇,九龙山高标准抹茶示范基地映入眼帘。梯田式的茶园依山就势,层层叠翠,与远处的青山相映,勾勒出一幅“茶在林中、林茶共生”的和谐画卷。

  信手采下一片茶叶,清香沁人心脾。“我们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构建‘茶—林—草’复合种植模式。”坝盘镇镇长刘莎介绍,基地严格遵循《梵净抹茶》标准,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保留原生植被,坚持人工除草,并广泛应用太阳能杀虫灯、诱虫板等绿色防控措施,实现园内生态平衡与自我调控,从源头保障了茶叶品质。“能人工除草的,坚决不用农药;修剪、采收环节优先使用电动设备,减少油污污染。”刘莎的话语中透着坚定。

  这片茶园总面积520亩,通过科学管护,今年春季平均亩产碾茶青超过900斤,秋季茶青超700斤。目前,像这样的高标准绿色示范基地,在江口县已建成2.8万亩。依托生态茶优势,全县大力发展抹茶产业,拥有全球最大的抹茶单体车间2座、一流的抹茶自动化精制生产线4条。“抹茶产品畅销国内30多个城市,远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抹茶产销量位居全国第一,出口量全球第二。”刘莎介绍道。

  一株药草“点绿成金”

  距离九龙山茶园约20公里的民和镇,茂密林荫下,一种珍贵的药材——淫羊藿,正在悄然生长。

  “淫羊藿喜阴,江口县高达77%的森林覆盖率以及丰富的林下空间,为其提供了理想的天然生长环境。”民和镇党委书记孟海珑指着眼前望不到边的育苗大棚和林下种植区说。2020年,通过招商引资,国药集团落户于此,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生态资源”的模式,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淫羊藿育苗育种生态基地,总面积达940亩。

  “基地选用腐熟秸秆、菌渣等有机基质替代传统土壤,有效减少了连作病害。管护过程遵循‘生态仿野生’原则,全程不破坏原生植被,同时用生物农药防控病虫害,不施用化学肥料,再加上人工除草,确保药材道地品质。”孟海珑介绍,淫羊藿生产全过程坚持绿色发展,构建了育种育苗、种植管理、采收加工全链条绿色发展体系,“就连包装都选用可降解材料,实现全链条绿色化。”

  该基地年育苗能力超3000万株,年产优质种子800公斤,年产值超6000万元,每年带动推广林下生态种植上万亩,壮大了集体经济,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惠民增收的“绿色银行”,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一个账户激活生态价值

  坐落于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脚下的江口县,空气清新,山泉甘甜。如何将这些“看不见”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江口县探索建立的生态产品交易中心,架起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桥梁。

  “要让生态‘变现’,首先得解决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这‘四难’问题。”交易中心负责人杨顺福解释。为此,江口县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生态价值实现机制:以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自动化核算系统为“度量衡”,精准量化山水林田的生态价值;同步开发梵净生态账户、绿色金融服务、生态产品交易等八大平台,形成从确权、算价到交易再到变现的全链条支撑。

  在江口县,每个老百姓都有一个特殊的账户——“梵净生态账户”。这个账户像一座桥梁,将民众、企业、政府与金融机构紧密串联,让曾经看不见、摸不着的生态贡献,变成了可量化、可兑现的经济收益。例如乘坐公共交通、参与植树造林、使用绿色原料……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态行为,依托“梵净生态账户”都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回报。

  走进江口县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巨大的电子屏正实时跳动着“梵净生态账户”的运营数据。“我们通过这个账户,系统采集个人和企业在生产、生活、经营中的生态行为和生态贡献数据,再通过科学评价模型将其量化为‘生态积分’,积分越高,能享有的贷款额度、利率优惠等福利就越多。”杨顺福介绍。

  小积分藏着大价值。老百姓可凭积分在生态超市兑换抹茶、山泉水等优质产品,也可以兑换景区门票、健康体检等便民权益,甚至可以变资金。杨顺福举例,贵州贵茶(集团)有限公司凭借绿色生产获得的高额“生态积分”,让其获得9000万元绿色金融贷款,每年节约利息40万元。截至今年9月,“梵净生态账户”已吸引线上实名用户7.23万人、线下用户13.6万人,全县累计绿色金融授信超8亿元,发放“生态积分”贷款3000余笔,总额达6.6亿元。

  从主动践行绿色生活,到生态积分兑现实惠,再到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产,江口县正让“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成为过去,稳步将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转化为百姓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发展的“经济价值”,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农民日报》2025年10月10日 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