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发展规划司 > 绿色发展

四川省发挥主体作用 带动农业生产“三品一标”

日期:2021-11-08 作者: 来源: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 【字号: 打印本页
 

四川省结合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实际组织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落实工作抓手,强化主体带动,加快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一、以“推进种业振兴”为抓手,发挥企业优势,培优“川字号”品种

四川省是全国种业大省,是国家三大育制种基地之一,国家育制种基地县数量全国第一。近年来,四川省注重发挥种业企业带动作用,不断做强农业“芯片”。一是抓保护。在全国率先建设省级种质资源中心库。开展第三次种质资源普查,征(收)集种质资源7557份,米易梯田红米、合江带绿荔枝、彭州大蒜、得荣树椒入选全国十大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名录,数量全国第一。二是建平台。率先启动省级现代种业园区培育创建,天府现代种业园区获首批国家级种业园区认定。引导四川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牵头、9家企业入股,成立川繁猪科技公司,搭建生猪育种攻关平台。推行“优势基地+优势企业”融合发展,制种基地与育繁推企业签订合作备忘录21份。三是育新种。培育新型制种主体,杂交水稻制种核心区新型主体占比达60%2020年审定新品种233个,宜香优2115入选全国十大优质籼型超级稻,大恒799肉鸡、蜀兴1号肉兔获国家畜禽新品种(配套系)证书。

二、创建星级园区”为抓手搭建产业载体,提升川字号品质

聚焦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四川省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000余个,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1,推行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五良融合,开展园区星级评定,示范引领农产品品质提升。一是招好主体。围绕重点产业,落实综合扶持政策,引进培育科技服务、生产经营、加工营销等龙头企业1908家、农民合作社15732家、家庭农场13743家,园区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凸显。管好质量抓住园区内生产经营主体,广泛绿色生产,全省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5.7%。创新合格证+追溯码+品牌模式,4.8万家主体入驻追溯平台,实现产品带证附码上市。2021上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8%三是评好星级。每年安排5亿元资金,以星级评定、动态管理为依据,对省级园区给予财政补助。目前,四川命名省星级园区76,打造了一批10+3”产业高品质“领头羊”。

三、“实施五大工程”为抓手助推新型主体,培育川字号品牌

实施农产品品牌孵化、提升、创新、整合、信息五大工程,打造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川字号品牌。一是构建扶持机制。四川省政府印发《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见》,市县党委政府出台实施意见,落实扶持政策,设立省市县三级农业品牌培育工作机构。二是壮大品牌体系。构建特色优势区域公用品牌+重点企业品牌+重要产品品牌的农产品品牌体系,培育四川泡菜、天府龙芽等区域公用品牌212授权主体5141家,发展竹叶青、攀枝花芒果等优势农产品品牌816个。三是搭建推介平台恢复开展稻香杯评选,打造优质川米品牌。多次举办市(州)长农产品品牌推介、市县长直播带货、优秀品牌展播等宣传推介活动,组织品牌企业参加中国农交会、西博会等产销对接。新希望等一大批品牌享誉全国,郫县豆瓣等25个农产品纳入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互认清单。

四、标准落地运用”为抓手鼓励新型主体对标达标,推动全链条用标

现有省级地方农业标准836项,数量居全省各行业之首。四川省抓住新型主体这个关键,探索推行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一是育主体,带动生产标准化。组建省级家庭农场发展创业联盟培育家庭农场示范场1.7万家省级示范合作社3000。在103整县推进农民合作社试点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3335万亩次,以主体的组织化促进生产的标准化。二是推认证,驱动产品标准化。支持符合标准的新型主体发展认证农产品,已认定绿色食品1837个、有机农产品7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99个。在认证企业及基地推动标准落地,实行按标生产。对认证产品开展证后监管,实行淘汰机制。2021年上半年取消了3个不符合标准的绿色食品。三是搞试点,探索产业标准化。选择蒲江杂柑、大安肉鸡、荥经茶叶3个特色产业,创新实施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构建与应用试点,探索全产业链标准化集成模式。大安区依托全国龙头企业立华牧业,实施3500万羽肉鸡一体化项目,打造“育种—种鸡—孵化—饲料—饲养—屠宰”一体化闭环生产加工全产业链体系,将6683户农户聚集到产业链上,肉鸡全产业链标准化取得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