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州:创新体制机制 放大绿色效益 高质量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恩施州地处武陵山腹地,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禀赋独特,绿色底蕴深厚,被誉为“鄂西林海”“华中药库”,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第三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单位。近年来,恩施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发挥“土、硒、茶、凉、绿”五大特色优势,推进农业全域绿色化生产,打造了绿色发展、生态振兴的恩施样板。
一、建机制、增投入,保障绿色要素供给。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先行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将绿色发展重点工作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建立日常调度、季度拉练、年度考评的工作推进机制,细化任务清单,明确责任分工,推动各项指标逐步落实。创新监管机制。建立1个绿色发展试验站、24个观察点,建设化学投入品监管平台、建立重点监管名录、探索“五个一”村级协管员制度,建立常态化监测监管机制。出台农业生产化学投入品管理办法、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茶产业发展条例,创新法规保障机制。强化资金投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00亿元以上、实现绿色贷款余额182.81亿元,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林权抵押、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等绿色融资机制,开展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强化院地合作,搭建科研平台,组建州县乡三级农业科技服务队,建立县乡村包保服务制度,推动农业科技人员下沉到村、绿色生产技术直接到田。
二、保资源、强利用,夯实绿色发展基础。推进耕地保护。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五个一”模式,建成高标准农田206万亩,治理酸化土壤297万亩,建设绿色示范农田27万亩,新增耕地等级平均增加0.5,提升了耕地保护利用水平。加强流域治理。分级划定流域片区,编制《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开展8个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提升了水资源保护利用水平。常态化开展农业综合执法,办理行政处罚案件500余件,1个案卷被评为全国渔政执法优秀案卷。强化种质培育。建成南方最大的马铃薯及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3个鄂马铃薯品种入列国家主导品种、6个畜禽品种入列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硒都黑猪”成为湖北省首个生猪国审新品种,提升了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水平。
三、管源头、提品质,培育绿色农业精品。推广绿色技术标准。开展绿色技术模式创新研究,制修订农业绿色标准37项,集成绿色种养高效技术50项,“薯玉豆”复合种植模式入选全国稳粮保供种植业技术推广典型案例。实施肥药减施行动。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测土配方施肥率稳定在90%以上,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62.84%,化肥、农药使用总量连续七年实现负增长。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畜禽粪污、秸秆、农用残膜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78%、93%、85%。全力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州,落实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追溯目录管理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9.5%以上。认证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673个,基地面积338.72万亩,均居湖北省第一。
四、延链条、促转化,放大绿色产业效益。建强产业链条。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构建了“茶烟菜药果畜粮蜂”八大主导产业全产业链,特色产业面积达到700万亩,茶叶面积居湖北省第一、全国地市州第四,烟叶、中药材、马铃薯、高山蔬菜基地规模均居湖北省第一。培壮产业主体。打造“1+8”农产品工业园区,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68家,实现了园区集中、主体集聚、产业连片。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1个、农业产业强镇7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1个,健全了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强化品牌建设。构建“1+8+N”品牌发展格局,恩施玉露、恩施土豆列入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利川红、恩施玉露成为国事茶叙用茶,茶叶公用品牌总价值超85.94亿元,土豆品牌价值达到18.0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