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陆海协同 蓝碳助力 打造农业发展绿色转型高地
近年来,山东省荣成市贯彻中央关于全面绿色转型的部署安排,围绕建设“深蓝、零碳、精致、幸福”的现代化新荣成发展目标,加快构建“数智转型+蓝碳转化+循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创新“绿色”发展模式,推动农业数智化转型提质
推广“标准农业”。成立粮食、苹果、甘薯、花生、无花果“1+4”共富产业联盟,印发种植业布局调整规划、苹果全环节技术规范等指导性文件,启动规模种粮标准化生产、万亩低效老旧果园改造提升等工程,培育规模种粮经营主体758家,规模种粮面积30万亩,建成标准化现代果园90个、5万亩,有效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和综合效益。探索“数字管理”。实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试点,打造百亩樱桃、千亩花生、万亩苹果和万亩鲍鱼数字化种养基地,推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入生产全过程。建设苹果、花生、鲍鱼产业大数据平台,实现信息感知、智能控制、精准投入与技术服务的全链条数字化,亩均节本30%、增产20%,综合效益提升30%。推进“智慧农业”。结合数字荣成建设行动,创建省级智慧农业应用基地17家,高标准打造6处智慧化分拣示范基地,引进“生物产品无损检测”、“嵌入式实时智能控制”等智慧分拣设备,相比传统人工分选节省劳动力60%,分选效率提升50倍,准确率达到98%。
二、探索“蓝碳”转化路径,助推渔业现代化迭代升级
实施养殖效益提升工程。引导渔业企业转型发展现代海洋牧场,推广实施“海带残饵—海胆饲料”循环利用、“贝、藻、参、鱼”立体培植、“陆地育苗—远海养成”联动繁育等多元化水产育养模式,建成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16处、总面积突破61万亩,贝类、藻类养殖年产量达92.8万吨,实现年碳减排24万吨,综合养殖效益提高2.5倍。开展海洋碳汇增汇行动。率先启动海草床规模化修复工程,建设大叶藻高效繁育基地,与阿里蚂蚁集团、中华环保基金会建立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合作机制,实施全国首个海草床公益修复项目,修复海草床近2000亩,推动海底生态环境平衡,吸引近400种海洋生物栖息繁衍。开发蓝碳特色金融产品。探索将海洋碳排放收益权、特许经营权等新型资产纳入金融机构抵质押范围,率先推出以养殖海产品减碳量远期收益权为质押的“海洋碳汇贷”,累计向长青海科、高绿水产等企业发放贷款2500万元。推动落地首款海草碳汇指数保险,天鹅湖区域首批180吨海草碳汇通过山东省碳普惠平台审核,以每吨79.79元价格在全国碳市场成功交易。
三、构建“循环”发展体系,引导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推广“种养循环”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农业,引导规模养殖与种植企业搭建粪肥还田协作机制,通过粪肥就近还田、生产有机肥等方式,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全市163家规模养殖场已与农林种植大户或第三方企业签订粪污消纳协议,2024年全市累计收集处理畜禽粪污84.87万吨,综合利用率90%以上。拓展“渔农互补”增值模式。依托牡蛎壳、深海鱼类下脚料等特色海洋资源,突破海洋生物肥料与饲料加工关键技术,成功开发并规模化生产土壤修复钙肥、高纯度鱼蛋白肥等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领域,产品年加工能力突破40万吨,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产业绿色转型。探索“全链条”减碳模式。“产前”实施生态修复与土壤改良,新建8万亩酸化耕地治理示范区。“产中”强化农药减量控害,推进绿色集成技术示范与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达到57%、69%。“产后”构建农业废弃物回收体系,在全市778个行政村、205个种植基地和农资门店设置回收点,废旧地膜回收率达86.9%。
下一步,将紧扣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目标,以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持续推进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数字化、加工链条化、循环低碳化发展,加快构建绿色高效、生态协同的现代农业体系,为全国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贡献“荣成经验”和“荣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