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城乡融合一体发展 全域推进乡村振兴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安排部署,秉持谷文昌老书记“共同富裕”愿景,按照“一岛一城市、一岛一景区”的思路,实施“整县推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突出城乡统筹、建管结合,以基础设施为纽带、产业融合为引擎、生态治理为底色、制度创新为保障,形成以城带乡、以旅兴农的发展格局,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取得积极进展,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全面展现“城乡共富共美”图景。2024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10.0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77元、同比增长7.5%,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47∶1。2024年全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达32个,100万元以上村达21个。
一、主要做法
(一)全域谋岛,致力从“一个理念”勾勒“一张蓝图”。东山县立足海岛实际,建立“规划统筹、多规合一”的城乡空间规划体系,形成“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约束机制。空间规划突出城乡一体。秉承“全空间、全要素”理念,坚持陆海统筹、城乡一体原则,围绕“中心拓展、两翼引领、三片辐射、全域提升”的发展思路,以列入全省“多规合一”试点县为契机,统筹村庄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等规划,打造全岛规划“一张图”,从规划层面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风貌管控突出陆海统筹。统筹全岛山体、岸线、景观,形成“一轴、两带、六区、多点”的建设蓝图,点线面结合,全面提升海岛景观风貌。严格村庄风貌管控,根据东山县地域、历史、精神、人文等特点,结合建筑造型、色彩、功能等要素,形成全岛风貌定位,编印《东山县农房建筑立面图集》,引导农村建房“带图审批”,实现风貌统一。村庄发展突出因地制宜。邀请专家学者对全县61个行政村进行逐个把脉,分为5大类,其中集聚提升类村庄37个,城郊融合类村庄10个,文化传承类村庄8个,稳定改善类村庄4个,侨台赓续类村庄2个。科学应用分类成果,实行“一村一策”差异化发展模式。
(二)典型带路,努力从“一域之光”迈向“一县添彩”。按照全县“一盘棋”,统筹总布局,每年创建1个重点镇、10个重点村,梯次推进,力争3年覆盖全县一半以上镇村。高标准创建。出台《东山县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乡村振兴“十镇百村”试点示范三年行动方案》,明确重点镇、重点村发展定位,找准发展方向、补齐发展短板、探索发展模式,围绕乡村全面振兴重点任务确定5项工作共24个指标,引导镇村自主申报。制定重点镇、重点村考评办法,明确考评细则,按照“一季一拉练、一月一评比、一月一通报”考核机制进行考评。对纳入重点创建镇村,累计实施示范项目72个以上、总投资超1.4亿元,目前已创建2个县级重点镇、20个县级重点村。渐进式培育。按照“成熟一批、创建一批、培育一批”原则,由各村提出申请,各镇择优筛选,县委农办根据示范创建条件进行遴选,并征求组织、政法、生态环境等部门意见后,向市委农办和省委农办申报推荐。省委农办对符合条件的择优遴选纳入创建镇村名单。截至2025年10月底,已成功创建1个省级示范镇、15个省级示范村和2个市级重点镇、16个市级重点村。精准化推广。开展乡村振兴“一季一主题”拉练活动,每个季度选准一个主题,各镇推荐1—2个村作为现场观摩点,由县领导带队到各村看现场、交流做法、学经验、谈感受,达到示范一批、带动一片的效果。前楼镇下西坑村作为省级示范村,发挥“靠海吃海”优势,从2018年的村集体收入仅有36万元的软弱涣散村变成现在的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水乡渔村、绿盈乡村、金牌旅游村,2024年村集体收入突破280万元。
(三)城乡统筹,聚力从“一个愿景”转化“一幅实景”。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融合”,推动城乡产业互融、设施互通、服务共享、社会共治。强化城乡“三产融合”。创新“园区+镇村”“公司+基地+农户”“村企用工调剂”“村企联姻”等模式,鼓励镇村因地制宜、就近接入,大力发展水产养殖、特色种植、水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优势产业,推动“产供销”全链条、“工农互促”等城乡多元融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构筑基础设施“五张网”。实施全岛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建成“绿化、交通、供水、治污、环卫”五张网。秉承谷文昌生态思路,增种补种木麻黄,形成“一廊道三林区”木麻黄种植格局。构建“建管一体、全域覆盖”的城乡供水格局,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污水一张网收集处理;实施城乡垃圾处理、保洁一体化,城乡垃圾实现当天“村收集、县转运”,100%无害化处理。实施公共服务“五心工程”。推进称心教育、暖心医疗、贴心养老、顺心乡风、舒心就业等“五心工程”建设,推广“名校带弱校”“名医工作室”等做法,深入构建“一主一次多中心”多层级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城镇、旅游、工业、乡村”多元社区,形成5—15分钟内通达的社区生活圈。社会治理坚持“四化融合”。全面构建网格化、法治化、多元化、智能化“四化融合”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以全县88个综治中心、288名网格员为载体,推动线上线下联动、部门镇村联治、要素服务联合。创新“小巷管家”“积分超市”等做法,推动乡村治理向好向优。
(四)强化保障,倾力从“一种共识”成为“一以贯之”。加强党建引领,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推动各要素向乡村集聚。强化组织保障。健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安排“1名县领导+1个县直单位+1名驻村干部”挂钩帮扶,30名县处级领导、30个县直单位、30名驻村干部挂钩帮扶30个村,协助做好村庄规划、产业发展、项目扶持、乡村治理等工作。创新“村企联姻”“村企合作”,鼓励各村依托资源禀赋,与国有企业合作,带动村集体增收。强化资金保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三年来累计投入乡村振兴重点镇村项目资金3.65亿元,支持重点镇村发展产业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累计带动金融等社会力量投入约1.9亿元。强化人才保障。下派驻村书记37名、科技特派员49名、乡村振兴指导员17名,开展贴近民心、贴近民情、贴近民生“三贴近”工作,对群众反映问题及时记录办理,推动基层问题有效解决。出台《东山县关于推动人才政策落实全覆盖十条措施》,设立人才发展基金,近三年累计回引122名乡土人才返乡创业,培养高素质农民1423名、农村创业带头人121名、农村电商人才533名。
二、经验启示
(一)坚持久久为功,接续奋斗。东山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赓续谷文昌书记的奋斗精神,以“共同富裕”为愿景,保持战略定力,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创造了接续奋斗不停歇、锲而不舍抓落实的成功样板。
(二)坚持城乡统筹,一体推进。东山县坚持统筹城乡融合,凝心聚力“全域谋划”,以改革破题,创新“多规合一”等机制体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光、一岛一城市”的发展愿景正一步步成为奋斗实景。
(三)坚持典型引路,梯次推进。东山县按照“成熟一批、创建一批、培育一批”的原则,出台专项工作方案,明确重点镇、重点村创建标准、发展方向,集中资源每年建设一批,三年覆盖全县一半镇村,每季度组织干部现场观摩、学习交流,努力达到示范一批、带动一片的效果。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农业农村局)


提示信息